鄂尔多斯市公共资源交易网
公共服务平台 电子交易平台 行政监督平台
无障碍 | 长者浏览模式 | 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今日天气:
老版网站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党风 >> 党务公开
 
市公管办党组中心组(扩大)关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预热工作中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


【信息时间: 2019-08-12 15:5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

           ------张福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战斗英雄”的精彩人生故事。

2018年11月,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发现了一枚不寻常的军功章,红底金字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字,而这枚军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岁老人张富清。至此,张富清的事迹才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也重现在人们面前。

在部队 他浴血疆场、保家卫国

张富清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3月参加西北野战军,在二纵队359旅718团二营六连当战士。

1948年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打死敌人两个、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

7月,他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扫清敌人外围,消灭了少数敌人,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下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9月,已经是班长的张富清,在临皋负责搜索,发现敌人后,迅即占领敌人外围最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回忆,永丰战役时,他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翻越永丰城墙,和敌人展开激战。战斗中,张富清头部负伤,但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只身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为战役取得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张富清因为作战英勇,荣立军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2月,一封落款是西北野战军兼政委彭德怀的报功书被送到张富清的家里。

报功书上说,“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

战斗留给张富清的,除了光荣,还有伤痕。在他看来,这些伤痕是另一种奖章。张富清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入党时就宣誓要永远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坚决打到哪里。”

后来,张富清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除了特等功,还3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

到地方 他深藏功名、为民造福

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他所在部队面临调整,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老家陕西,但当听到“在湖北,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张富清当即决定要到艰苦、困难的地区为党工作,为人民做事。在恩施,来凤最艰苦。于是,张富清带着妻子孙玉兰到了武陵山区中的来凤

此后几十年,“人民功臣”张富清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等,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从不争名争利。张富清把余生献给了来凤,献给了这片大山。

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自从到了来凤,过去的一切,都被张富清刻意尘封起来。

上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他的理由很简单:“国家困难,我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占群众、公家的好处要精简人员,首先从我自己脑壳开刀

妻子理解丈夫,辞去供销社工作成为手工业社社员,靠做缝纫补贴一家6口人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

60多年,无论顺境逆境,张富清从不提自己的战斗功绩。证书和军功章被他藏在一个随身几十年的皮箱里,连儿女也不知情。

一辈子 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张富清在战斗中、行军中、生产中、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他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来校准自己。

从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班,到建行《邓小平文选》学习小组,再到剪报摘抄写心得95岁高龄的张富清,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频道。

在他的书桌上,原本是黄色封面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时常翻阅,封皮的四周早已泛白。书里醒目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做下的标记。

“工作上离休了,在思想政治上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不给组织找什么麻烦,不向组织提什么要求。”

2012年4月份,张富清左膝盖脓肿,辗转县、州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又来到武汉的医院救治,医生建议截肢。“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术后醒来,乐观的老人自嘲地说。

伤口刚愈合,老人就沿着病床移动。回到家中,老人起初沿着床沿锻炼,后又扶着墙壁练习走路,如今墙壁上还有老人跌倒后手抓墙壁留下的痕迹。

经过近一年的锻炼,老人能拄着支架打扫卫生、择菜,帮助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人要自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老人说。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2018年11月,张富清要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嘱咐老人:“您是离休老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保证效果。”结果在报账的时候,李甘霖发现张老只选了价值3000多元、最便宜的晶体。

“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了,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张富清说,医生给我推荐7000多元到两万多元的晶体,我听到病房一位病友只选了3000多元的,我也选了跟他一样的。

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各级领导多次上门探望。张富清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

    生命在林海定格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

  ----于海俊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追悼会当天,根河地区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别的职工群众。熟悉的,陌生的,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和草原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和草原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和草原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和草原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和草原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和草原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和草原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和草原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英雄气概 为民情怀——老兵的赤子初心

                      ---任明德

 

侦查行动不辱使命,以少胜多屡立奇功,他在战场的英雄气概让人热血沸腾。陋巷奉献不求回报,义务宣讲发光发热,他在地方的为民情怀令人心生敬佩。不幸因病去世后,上万人自发送别,一座城送别一个人的场景让人动容。

  他是老兵任明德。参加革命72年来,他用热血和热情诠释着自己火热的赤子初心,彰显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在内蒙古科尔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我要对得起党,对得起麦新同志!”

  1946年2月,《大刀进行曲》创作者、人民音乐家麦新跟随组织来到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次年2月,他担任开鲁县委宣传部部长,负责为他站岗的民兵就是任明德。在麦新影响下,任明德走上革命道路。麦新不幸牺牲后,任明德万分悲痛,毅然报名参军,“我要对得起党,对得起麦新同志!”

  入伍后,任明德在一线勇敢战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打响,他率队侦查地形时被敌人发现,一番激烈战斗回到指挥所后,战友发现他身上有14个枪眼,原来他身中7枪,枪枪洞穿。

  1953年7月,朝鲜战场金城反击战前,他率5人侦查小分队深入美军阵地,三天三夜排除30余颗地雷,剪掉4道铁丝网,摸清了美军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为打好这场反击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次行动,1位战友牺牲,任明德和3位战友负重伤。

  任明德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完成了很多极具传奇色彩的任务。1949年初,解放天津战斗中,他率领的侦查小组与一群国民党军遭遇。任明德当机立断,利用夜色掩护占据有利地形,使用长短枪一齐射击并喊话,给敌人造成被包围的错觉,最终俘敌48名。

  1959年,西藏平叛战斗中,他率领20多人的侦查分队侦查敌情时被叛匪500余人包围。敌我力量悬殊,情况危急,他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率小分队拼死抵抗11个小时,一直坚持到兄弟部队增援赶到。

  任明德先后参与百余次战斗,身上留下20多处枪伤,被授予“爱兵模范”“战斗标兵”等荣誉称号。1960年10月1日,他作为解放军英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我是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

  在战场上,任明德是条汉子。在对待名利地位上,他更是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部队南下时,组织决定提拔他当连队副指导员,但他找到团领导坦诚地说:“我文化程度不高,很难胜任。我宁可不当这个官,也不能让党的事业受影响。”

  1953年,组织决定把任明德从侦查排长提拔为副连长。此时,恰逢部队入朝作战,侦查任务艰巨。他主动找领导说:“大敌当前,还是要完成主要任务,当副连长的事等打完仗再说吧。”

  部队调到河南后,由于后勤保障任务的需要,任明德由副团职干部降为正营职干部使用。但他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工作也干得风风火火。

  1977年,一场车祸导致任明德3节腰脊椎断裂,半身偏瘫,不得不回到地方。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从来没有为自己家的事向组织张过口。

  任明德从来不以功臣自居,政府按规定给他配了车,可他一次也不用。要给他房子,他拒绝了。有人说,房子可以给儿子。他却说,不能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他们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对于儿女的前程,任明德只有一句话:“凭本事吃饭,别指望我。”他的三个儿子从部队转业回来,都当了工人。女儿下岗后靠打零工生活。

  任家祖孙四代,6名男丁当过兵。他最疼爱的孙子任建彬复员后,被分配到离家300多公里的白音花煤矿。当地寒冷荒凉,妻子马桂兰央求老伴,“你找找人吧,换个地方,别让孙子去受罪了!”“找啥人啊?这个也找那个也找,让政府咋办?得让他锻炼锻炼,真正的男子汉凭本事闯天下!”

  其实,任明德心里也酸酸的。二儿子任国栋说:“有一次全家人吃饭,父亲举着酒杯哭了。他说:‘孩子们,你们都别怪我,我是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

  “我扫厕所是为人民服务!丢了谁的脸了?”

  任明德因车祸刚回地方时,只能整天躺在炕上。之前医生已确诊为骨癌,生命只剩两年。但他不服输,“焦裕禄得了肝癌,疼得受不了,还在为兰考人民工作呢!既然还有两年活头儿,我就不能坐着等死!”

  他拄着拐棍来到工厂找事儿干,一再强调“不要钱”,被负责人婉拒了。但他不甘心,冬天他去公共厕所方便时发现,里面全是冰,就把那里变成了“战场”。

  寒冬中,他刨冰的场景成了社区居民共同的记忆。“堂堂军队领导干这活儿,当儿子的脸上不好看。”当兵的大儿子在信里委婉提醒。任明德大怒:“我扫厕所是为人民服务!丢了谁的脸了?”半年后,居然不用拐棍也能行走如常。所谓的骨癌,最后被确认是误诊。

  此后,他主动申请成为编外“清洁工”,走街串巷收运垃圾。这一干就是37年,推坏了6辆垃圾车。

  年龄大了,“清洁工”当不成了,他依旧繁忙,背街小巷保洁员、邻里纠纷调解员、防火防盗联防员、社区校外辅导员……在20多个单位、37次革命传统教育中,在各大院校的18次演讲中,在街道社区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活动里,都可以听到任明德的声音。多年来,受他义务教育的人数达两万余人次。

  2019年6月12日,94岁的任明德在通辽病逝,87岁的马桂兰老泪纵横,“我13岁嫁给他,他一直在保护我,没想到,现在他扔下我走了……”

  6月14日清晨,通辽市科尔沁区东方明珠社区巷道口通往殡仪馆的路上,一名名交警笔直站立,50米一岗。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赶来的群众,大家肃立着、等待着,为心中的“老爷爷”“老英雄”送别。

  市民陈凤楼说:“任老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个横刀立马、血气方刚的壮士,他履行着党旗下的誓言,让我无比敬佩!”女儿任国英深情地说:“我最佩服的是爸爸对信仰的坚守,他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他确实做到了……”



 

 

 

  
附件:
暂无附件
 
鄂尔多斯公共资源交易网